作者| Mr.K 来源| 技术领导力(ID:jishulingdaoli)
01
陆奇是哪个?
硅谷华人高管第一人
相信大伙对他都很熟悉,他宣布辞职的当天,百度股价跌幅达9.54%,市值一下蒸发了94亿USD。
陆奇历任雅虎实行副总裁、Microsoft实行副总裁、百度集团公司副董事长、Y Combinator中国开创者及首席实行官,而关于其就职YC,有圈内大咖甚至为其抱憾:“陆奇这次是屈就了。”
这就是陆奇的分量。现在,陆奇离开了YC,创立了奇绩创坛(MiraclePlus),展开了自主创业的第一个项目。
2
大家先认识下陆奇的个人履历:
陆奇,毕业于复旦大学,获计算机科学学士、硕士学位,1987年毕业后留校执教。此后就读于卡耐基梅隆大学,获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陆奇博士除去在学术界发表过一系列优质的研究论文,还持有40多项美国专利。
1998年加入雅虎,从工程师做到实行副总裁,他用了10年。
2025年加入Microsoft,担任实行副总裁,领导了Bing搜索、移动等业务。
2025年1月,陆奇加入百度,担任百度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提出“All in 人工智能”策略。
2025年8月,担任Y Combinator中国开创者及首席实行官,Y Combinator全球研究院院长。
陆奇,凭着其辉煌的职业履历,被不少人称为:“华人第一职业经理人”、“硅谷华人最高级别高管”。
02
陆奇有多厉害?
每一次离职,都会引发大地震
陆奇每一次离职,都会引发大地震。
今年5月份,陆奇辞任“百度集团总裁”后,引发了一场大地震。几乎所有BAT级的科技公司,都给他抛来了橄榄枝,纷纷邀其去执掌牛耳。有人笑言:“一个人失业,整个网络都操碎了心!”
2008陆奇从雅虎离职时,杨致远当场洒泪,告别会上所有工程师穿上统一的T恤,T恤上印着“我曾与陆奇一块工作,你呢?”,以此纪念陆奇在雅虎的日子。
2025年9月辞职时,比尔盖茨极力挽留甚至承诺:“你想要干什么业务,大家去搞个业务给你。或者你先休假一年两年,然后再回来当首席技术官,大家等着你就是了。”
Microsoft现任CEO纳德拉曾对Microsoft职员说:“五个人,对Microsoft贡献巨大。一是开创者比尔·盖茨,二是CEO史蒂夫·鲍尔默,三是董事会主席约翰·汤普森,四是诗人奥斯卡·王尔德,最后一个就是陆奇。”
其实早在2025年前后,李彦宏就曾试图说服陆奇加入百度,只不过当时并未如愿。
2025年陆奇加入百度后,李彦宏曾公开给了他非常高的评价:“陆奇上上下下有口皆碑,大伙都非常喜欢他,他有很强的技术能力,又有非常强的管理能力,并且工作极其玩命。”
03
陆奇的求学的道路
逆风翻盘的生活,凭什么?
1961年,陆奇出生于上海,他从小就被寄养在江苏爷爷家。那时候,农村实行口粮配给,一个农民只配9个月粮食,爷爷家本来就非常缺粮,再加上多了一个陆奇,所以就更是很难为继了。每天吃不饱饭,紧急营养不好的,陆奇的发育就受了影响,所以他长得特别瘦特别矮,感觉一阵小风就能将他吹跑。
由于饿怕了,所以陆奇从下树立了一个远大理想:“我要当老师。”为何要当老师呢?“老师不只按12月配粮食,而且每周都有肉吃。当时吃肉非常难,大家只在春节时吃一次。老师却像国王一样,每周都可以吃上肉,而且100%可以吃饱饭。”所以陆奇念书特别努力,“当上老师,我就不需要饿肚子了。”
可是因为历史缘由,让陆奇的梦想搁浅了——高考考试取消了。念大学不可以了,陆奇就想去造船厂当工人:“你个子这么矮,长得又这么瘦,干不了力气活。”陆奇被造船厂拒之门外。走投无路的陆奇,只好继续坚持学习,盼着有一天可以恢复高考考试。没想到还真给他盼着了——1978年,陆奇埋头狠狠啃了两年书本后,他考上了复旦大学计算机专业。
在复旦念书期间,陆奇特别勤奋。他并不聪明,但特别用功。后来,同学们回忆道:“他瘦瘦小小的身影,天天穿行在教室和图书馆之间,夜里图书馆熄灯,他才穿过农田,回到另一区的寝室。”
“他背着大书包在校园里穿梭,在林荫道上反反复复背着单词。他是全年级最瘦小的男孩,但扛着全年级最大的书包。”
凭借如此的勤奋,陆奇成为复旦“本科毕业考上研究生的八十人之一”,读研期间,他愈加勤奋了。由于成绩很优秀,所以硕士一毕业,他就留校当了老师。“我小时候的梦想终于达成了。”
1989年,卡耐基梅隆大学教授克拉克,到复旦交流讲学。讲学那天是周末,不巧下了一场大暴雨,所以来听讲坛的学生寥寥无几。假如根据以往的安排,陆奇周末都要回家看爸爸妈妈,但忽然袭来的大暴雨,迫使他取消了回家计划。没回家的他接到一个任务:“去克拉克讲坛填一个空座。”
克拉克讲完课,让学生提问。陆奇接连提了几个问题,克拉克一听,大吃一惊。于是他跑去翻阅陆奇写的论文,这一看,他更是喜欢得不能了:“你到梅隆大学留学吧。”当时,陆奇有点犹豫,“在大学当老师已经是很好的职业了。”但克拉克一句话打动了陆奇:“你是鹰,不应该局限在笼子里。”
在梅隆大学读博期间,陆奇发表了多篇高水准论文,飞速崛起成为计算机范围的一流科学家。
1995年,博士毕业后,在师兄李开复建议下,陆奇加入了IBM实验室,研究起互联网技术来。
1998年,陆奇和同学在饭店吃饭时,谈起了自己对网络进步的一些猜想。正在邻桌吃饭的雅虎技术主管,听到陆奇的一番言论后,跑了过来:“你可以来一趟雅虎公司吗?”陆奇到达雅虎办公室之后,聘书已经放在了桌子上。
04
陆奇的职场奋斗史
从工程师到“硅谷顶级高管”
1998年~2025年,雅虎
1998年8月17日,陆奇加入雅虎,成了开发搜索引擎的工程师。陆奇实在是太厉害了,只用了短短十年,他就从一名普通工程师升到了雅虎实行副总裁。
2025年,Microsoft欲回收雅虎,于是展开了一系列谈判。最后,谈判失败。
尽管谈判失败了,但MicrosoftCEO鲍尔默却收成了意料之外惊喜:“我认识了陆奇。”当时陆奇原本已计划回国创业,但鲍尔默找到陆奇,与其长谈6个小时后,陆奇改变了想法,由于鲍尔默给了一个极其诱惑的职务——Microsoft全球实行副总裁。
出任Microsoft全球实行副总裁,这可是有史以来,华人在全球科技范围获得的最高职位。不少人感觉陆奇是高攀了,但鲍尔默却感觉是Microsoft赚了:“雇用陆奇的成本,跟回收雅虎比起来,大家少花了399亿美金。”
2025年~2025年,Microsoft
担任Microsoft全球实行副总裁后,陆奇掌管了Office、Bing等要紧商品。
在陆奇的率领下,几乎从零起步的Bing搜索,居然从强势的Google眼皮底下,硬生生抢到了20%多的市场份额,并通过和Facebook合作,成为对抗Google搜索的第一生力军。
Google搜索部门副总裁曼伯尔说:“陆奇是大家最牛B的角逐对手。”不只只不过Bing,在陆奇率领下,“Office成为Microsoft比较赚钱的部门。”
陆奇有多厉害?MicrosoftCEO纳德拉曾对Microsoft职员说:“五个人,对Microsoft贡献巨大。一是开创者比尔·盖茨,二是CEO史蒂夫·鲍尔默,三是董事会主席约翰·汤普森,四是诗人奥斯卡·王尔德,最后一个就是陆奇。”
2025年9月,陆奇骑车时,不幸摔伤骨折。休养期间,他提交了辞呈。比尔·盖茨多次极力挽留:“欢迎你随时回来,大家一直等着你。”
3
2025年~2025年,百度
陆奇他选择了百度。
2025年1月,陆奇执掌百度后,推进了一系列改革。
2025年5月18日,由于种种缘由,陆奇向李彦宏递交了辞呈。在陆奇离职的前一晚,百度市值创下新高。
05
哪种特质,收获了陆奇?
1、追求卓越
干什么事情,必须要做到最好。更高的规范,才会有更好的选择。
一个成熟的人,他的规范应该来自他的内心我,而不是受环境左右。
所以,提到工程师的自我成长,陆奇强调Engineering Excellence,即工程技术的卓越性和能力——“干什么事情必须要做最好,必须要是做业界最强的。”
他如此讲解说:
Engineering Excellence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个人的、团队的,能力的追求和工具平台的革新,综合在一块可以给大家带来长期的、核心的竞争优势。”
2、时间管理
马拉松快步跑。无论创业,还是在大企业里从业,在工作中怎么样进行时间管理来让产出最大化,同时也能获得自我满足?
陆奇的方案是设计一个“马拉松快步跑”的时间管理办法和心态。有如此几个步骤:
①第一,要意识到这是一场马拉松,不是一场短跑。
②第二,这场马拉松的速度需要非常快,由于现实世界中,任何高价值的东西——创业公司、大企业的好职位等——都会有很激烈的角逐,你需要维持速度并持续领先。
③要有步伐。类似在高速公路开车,你需要维持一个均匀的高速,然后时不时的,你需要加速一下,再回到之前均匀的高速。你要防止过度频繁的加速减速。
由于就像一辆车,假如一直都是高速前进,只不过偶尔需要超车再减速一下,这对于一辆车的损耗是非常低的,会维持在一个健康的车子的状况。但假如一辆车过度频繁的忽然加速减速,会对这辆车带来巨大损耗,不需要多长时间车就可能垮掉。
另外,还应该注意需要防止常常性的透支,常常性的拼命追赶截止日期,常常性的处于疲累状况。身体和精神上偶尔透支可以补回,不可长期透支。
总之,跑一个高效率、可持续、并且可以应付临时突发情况的马拉松才是重点。
当然,支撑这种马拉松心态的底盘是极致自律。以下是网上传播的一份陆奇的平时作息清单,你来自己领会下吧:
天天3点起床,先查邮件,回复邮件。
4点跑步,跑上5公里。
5点至6点,就到办公室上班。
7点前,处置完所有邮件。
8点前,做好当天工作计划。
9点,和姗姗来迟的老外开晨会。
22点下班,学习一个小时。
23点上床休息。
3、天天学习
陆奇的个人使命:Know more,do more,be more
陆奇说,“生活不是线性的,不要以为一班车就能把你从目前的地方带到你一个人所期望的地方。”
所以,天天学习至关要紧,没学习力,看再多世界也没用。“know more,do more,be more”——了解更多,做得更多,收获更多。
基于此,陆奇天天坚持学英语,天天坚持阅读最前沿的论文。他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软件、一个代码——
“今天的版本必须要比昨天版本好,明天的版本一定会比今天好,由于即便犯错,我里面有if statement,说假如见到这个错误,绝对不要再犯。
Life is too short, don’t live the same day twice. (同样一天不要重活两次)”
除此之外,假如你想要成为一个最好的工程师,还要关注深度学习和商品生态,所以陆奇说:
“假如把深度学习真的要想彻底,需要把物理重学一遍,把生物学看一遍,再把进化论再看一遍。由于深度学习跟这类东西完全有关,自己一定想不了解,要彻底想了解,需要学。
假如不懂商品,你不可能成为一个最好的工程师。真的要做世界先进的工程师不光要懂商品,还要懂整个商业,懂生态。由于你的工作的责任,是可以看到以后。把技术展望到以后的需要,把平台、把开发步骤、把你的团队为以后做筹备。”
06
真的的高手,都是时间的长期主义者!
《财经》小晚在访谈中曾提到:“一些投资人和创业人士说,大家尊敬并喜欢陆奇,但大家并不看好他做的事。由于中国已经过了创业周期的红利期了。”
陆奇答道:“当初我决订做YC中国,我所有些中国朋友几乎都反对,没一个人支持。这对我来讲一点不奇怪,某种意义上反而是我的论证。
一件值得去做、长期有价值的事,不让人理解是势必的。假如被所有人理解,你一定做不大,由于所有人都想做一样的事情,那他们将全是你的角逐对手。”
罗振宇说:“任何一个人,不管你的力量强弱,放眼于足够长的时间,你都可以通过长期主义这种行为模式,成为时间的朋友”。可以说,成为长期主义者,是大家普通人的通天的道路。
做时间的长期主义者,有四个方面:
1、优势积累效应,是长期主义者的依仗
指数增长的特征是,初期进步龟速,能力在短期内几乎不可能达成大幅度的提高。事实上,有时候,不管你付出多少努力,你可能都感觉不到自己有多大的进步。
然后,直到某一天,你忽然福至心灵,感觉自己打通了奇经八脉,突破了某个长期存在的阻塞,下面,你开了挂,蹭蹭蹭地起飞,技能提高愈加快。
什么技能遵循指数增长呢?譬如,一些技术的进步,一个人的写作水平,一个公众号的阅读量和粉的增加,物理研究。。。
当你做符合指数增长模式的事情时,最怕的是刚开了个头,看不到变化,就急着给这件事情画上句话。这就是大家一般说得“浅尝辄止”。
无论是对数增长的平台期,还是指数增长的开始阶段,背后其实都是一个原理在运作:优势积累效应。
2、做长半衰期的事,让时间放大努力
半衰期越长,收益衰减的速度就越慢,譬如,你花了一个小时,和朋友认真交流,增进了你们之间的感情,在之后的几个月,甚至几年里,这个收益仍然存在于你和朋友之间。
再譬如,你用一周时间,认真阅读了一本书,改变了我们的认知和思维方法。这个改变就是你的收益,它会持续影响你之后生活中对待问题的方法,与做决策的方法。
大家要多做的事情,第一种是高收益值、长半衰期,第二种是低收益值、长半衰期。
想成为时间的朋友,就要先掌握筛选优先投入时间做什么事情,少做什么事情,与坚决不做什么事情。
做到这一点,才能在时间的长河中,收成高价值。这类高价值,会形成“优势积累效应”,从刚开始一个一个的小优势,累积成你的大优势,最后累积出一个其他人望尘莫及的你。
3、用平淡无奇,打败瞬间的妙手
譬如,在斯诺克台球中,并不重视个体单次动作多精彩。真的要紧的是,你能持续性的连续击球。你的这一杆,事实上要为下一杆击球做好筹备,如此才能维持连续性。这就是“通盘无妙手”的意义,每个动作可能看上去平淡无奇,最后却威力惊人。
它强调得是做时间的长期主义者,不追求单次的极致成效,而是追求单次动作最后累加出的精彩。
大家每一个人想成为真的的长期主义者,就要了解,与可以做到,不追求单次努力达到惊天地泣鬼神的成效,更不会到处找寻所谓的偏方、诀窍,而要把我们的全部努力,看成是一个大动作的前奏。
4、摒弃功利主义,进步生活系统
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里,提到自己10岁的时候,过去参加了一个计算机学习班,若干年后,在撰写《托福核心词语21天突破》过程中,由于得益于自己略多于常人的计算机常识,可以在短期内,就完成了写书中“批处置脚本”的大量工作。
而这本书,后来成为了长销书。从2025年出版后,每年至少销售4万册,带来的收入已经超越了100万元。
李笑来觉得,假如没这类计算机技能,自己非常难完成同样水平的作品,即便花更多的时间。
这个技能,就得益于他小时候一次毫无功利之心的学习。和他同期的两个小伙伴,一个没报名就舍弃了,一个学到途中舍弃了,由于觉得学计算机“没什么用”。
缺少“系统思维”的人,一直从此时此刻,去衡量一件事情有没价值,不会把这件事情,放在生活大系统中去衡量。
所以,他们常常舍弃“看着无用”的事情,可以说是典型的“功利主义者”。
少点功利主义,多点系统思维,你的生活系统,才大概进步得更好。
07
给职场青年的建议
《晚点》采访时就问陆奇:你对20、30、40岁的青年各有哪些建议?
陆奇:
20岁需要做叫你可以走得非常快的事情,迅速学、迅速失败。
30岁你要让自己可以走得远,打造一个核心支撑体系能叫你走得非常远。这个体系包含你的身体、你厚实的家庭基础和几个志同道合你可以信赖的朋友。
一个人到了35岁,到了塑造商品的黄金时段,我已前非常关注这个年龄阶段的人才,由于他/她已经犯过不少错,他/她最需要做一个好商品让他/她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本质提高。
40岁后,理想状况是找到一个可以叫你淋漓尽致去发挥的舞台,一个人的才华和一个企业的才华只有在真的被释放的状况下才能达成它的价值。假如这个舞台是你一个人的最好。
08
写在末尾的话
正如陆奇所说的:“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和生活收获是由个人努力,能力和机会三者结合决定的。
个人努力是可控的,有一句老话说“机会一直留给有筹备的人”,当一个人通过自己努力和进步更强的能力而拥有更充分的筹备,当机会来的时候,这个人就更能把握住这个机会。
机会是不可控的,但我感觉机会好似公交车,错过了一班,总会有下一班。我感觉自己是一个永远的乐观主义者,相信事情总会有好结果。无论目前环境多么困难,或马上变得多么困难,到最后,都会好的。”
大伙都了解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大多数都在想如何发光,却极少有人在想怎么样成为金子。职业生涯,要在“长期主义”中看到持之以恒,在机会与原则中,学到知行合一,做时间的朋友,修言行之大道,方能收获你的非凡生活。
参考:
1.《对话陆奇:做一件长期有价值的事,不让人理解是势必的》,来自@晚点LatePost,作者宋玮 吴杨盈荟 房宫一柳
2.《陆奇成功背后的故事:决定生活高度的,是这 7 条原则》,拾遗
3.《陆奇特质 | 卓越来自于极致自律》,混沌大学
作者介绍:K,知名电子商务公司技术老K级人物。武做过CTO,文出过畅销书,带你一块洞见技术新年代。
原标题:陆奇,59岁,创业人士:真的的高手,都是时间的长期主义者
来源:技术领导力